其實面對「自體免疫疾病」無須過於悲觀,只要遵照醫囑,在控制得宜的情況下,孕媽咪只要頻繁且定期的回診、抽血追蹤,以現代醫學發達的技術,能順利生產的機率並不低。
人體都有免疫系統,會製造抗體抵抗外來的細菌和病毒,像是感冒時,體內的免疫系統就會發揮作用來對抗,使疾病能痊癒。所謂「自體免疫疾病」,就是自身的抗體從原本抵抗外敵演變成攻擊自身的細胞組織與器官所致,最明顯的特徵是身體出現發炎反應,例如:紅腫、發熱、疼痛、腫脹等。振興醫院婦產科主治醫師莊雅琳表示,一般人最常聽聞的紅斑性狼瘡、類風濕性關節炎、甲狀腺機能亢進中的葛瑞夫茲氏病、乾燥症、多發性硬化症、硬皮症、僵直性脊椎炎等,都屬於自體免疫系統疾病。
自體免疫疾病的種類繁多,對身體的任何部位都可能造成影響,包括單一器官或全身性。當患者的自身抗體僅攻擊關節部位,便會引發「類風濕性關節炎」;大家最熟悉的「紅斑性狼瘡」就會對皮膚、血管、心臟、肝臟等器官進行攻擊,造成血管炎、肝炎、腎絲球腎炎等,是屬於全身性的自體免疫疾病。然而,發病原因至今仍無明確證據。
由於自體免疫疾病會使身體發炎,藥物方面就必須依靠消炎藥,常見不外乎口服「非類固醇抗發炎藥物(NSAIDs)」及類固醇、免疫抑制劑,若更嚴重則可能使用高劑量的類固醇注射,甚至會施打化療藥物,目的皆在壓制體內的免疫細胞。雖然疾病本身得以控制,但抵抗力相較會減弱,難以對抗外敵,因此,更容易出現感冒、傷口不易癒合等現象。
自體免疫疾病好發於20~40歲,尤其是女性罹患機率約為男性的8倍。不過,此年齡層正好是生育年齡,相對會影響到懷孕,主要原因是受精卵所形成的胚胎,對母體來說,有一半是外來的(父親染色體),因而容易被免疫系統當做外來的敵人而發動攻擊,導致難以成功受孕。有些人發病症狀從外觀看去並不明顯,因此,難以發現異狀。
該如何知道自己是否有免疫性疾病呢?在現今孕前健檢的眾多項目中,「ANA」即屬於免疫檢查,經過簡單篩檢後,若指數過高,建議到風濕免疫科做進一步檢查,進而了解是否影響懷孕。如果本身有自體免疫方面的疾病,但又考慮懷孕時,整體而言,可以從以下兩個方向做評估與溝通:
‧臨床症狀:醫師必須先了解患者的臨床狀況,才能進一步確定治療方式與追蹤處理。假設患者表示懷孕意願,也應該向患者說明疾病發作時,會對母體與胎兒造成的影響,且風濕免疫科與婦產科的醫師應共同研究、建立共識,尋求適合患者的治療方式。
‧藥物使用:自體免疫疾病通常需要長期治療,孕前所使用的治療藥物,像是類固醇、免疫抑制劑等,到了懷孕後,有些藥物成分可能會對胎兒造成傷害,例如:影響發育、早產、流產等,這些狀況也須列入考量。
1、紅斑性狼瘡(SLE) 紅斑性狼瘡是屬於全身性的自體免疫疾病,可能以慢性發炎的反應侵蝕全身的細胞與器官,例如:皮膚、血管、腎臟、心臟、肝臟等。它發作的時間與狀況因人而異,最典型的是臉頰開始出現玫瑰斑,身體也會起紅疹,代表免疫系統正在對抗血管與皮膚的細胞,甚至還會攻擊人體器官,例如:心臟,導致心內膜炎;肝臟,形成肝炎;腎臟,造成嚴重的腎絲球腎炎等。
罹患紅斑性狼瘡的患者若病情尚未得到控制,血液中還存有許多抗體,這些抗體就可能會再去攻擊母體本身的細胞與器官,例如:正在形成的胚胎,因此,不僅懷孕機率微乎其微,甚至流產機率達1/3。若胚胎成功形成胎盤,胎兒開始會從中吸取母體的營養,此時抗體可能會進而對付胚盤的血管,造成血管炎,就容易患子癲症(妊娠高血壓),甚至其他妊娠容易產生的併發症,例如:妊娠糖尿病、妊娠尿毒症等,也相較高於一般孕媽咪。
由於紅斑性狼瘡的抗體攻擊性強,可能會穿過胚盤進入胎兒體內,攻擊心臟或其他器官,新生兒也就容易有SLE症候群,死胎機率也會增大。若在懷孕期間,病情沒有控制住而危及母體,就必須早產或剖腹生產。不過,當紅斑性狼瘡經過妥善治療,身體狀況穩定時,胎兒仍有很大的機會能足月生產,因此,孕媽咪在初期必須密切追蹤體內抗體,固定2週回診1次,讓免疫科與婦產科的醫師準確掌握狀況。另外,紅斑性狼瘡有攻擊胎兒的特性,更需擔心抗體傷及胎兒的心臟,建議孕媽咪做高層次超音波,可以觀察胎兒的心臟構造,甚至其他器官也須謹慎檢查。
除此,莊雅琳醫師進一步補充,紅斑性狼瘡並不會造成染色體異常,故不一定要做羊膜穿刺的檢查。
使用藥物原則 一般而言,紅斑性狼瘡的藥物治療中,「非類固醇抗發炎藥物(NSAIDs)」對母體與胎兒來說,安全性較高,孕期32週前使用並不會危及胎兒,但32週後使用,可能會造成動脈導管提早關閉,影響胎兒健康。通常類固醇是孕期最常用於控制病情的藥物,雖然安全,但要注意劑量,過高則會傷害到胎兒,因此,建議想懷孕的女性在病情控制下,類固醇的藥量已經降低,甚至無須服用,再懷孕會比較好。
此外,當發現懷孕,就必須停止使用免疫抑制劑,因為可能會有畸胎的風險。對付更加嚴重病情的化療藥物,例如:MTX,主要是抑制葉酸的合成,懷孕時絕對禁用。
日常照護要點 罹患紅斑性狼瘡的孕媽咪在日常照護上,應注意以下三點: 1. 防止妊娠糖尿病上身,應避免攝取過多的甜食,注重營養攝取均衡。 2. 疲勞時應多休息,睡眠充足,減少緊張與壓力。 3. 患者的皮膚可能會發炎,造成玫瑰疹或蝴蝶疹,因此,應避免日曬,尤其是夏天,更要注重防曬。
2、類風濕性關節炎(RA) 類風濕性關節炎屬於全身性的自體免疫疾病,特徵是異常抗體會去攻擊身上各處關節,進而引發關節發炎,導致腫脹、疼痛,嚴重者甚至會使關節變形、磨損,影響活動能力。
類風濕性關節炎與紅斑性狼瘡最大的不同在於當RA的女性患者懷孕時,有70~80%的症狀會得以緩解,實際原因並不清楚,可能是因為孕期免疫力下降,能幫助舒緩關節炎的症狀,但產後有20~30%的復發機率。類風濕性關節炎對於孕媽咪並無直接的風險,主要考量為治療藥物是否會危害到胎兒。
使用藥物原則 通常懷孕能緩解症狀,並不太需要使用高強度的藥物治療。控制類風濕性關節炎的藥物是以「非類固醇抗發炎藥物(NSAIDs)」為主,使用上與紅斑性狼瘡的原則相同。另外,孕媽咪常因為擔心藥物會影響胎兒而自行停藥,這樣反而會造成危險,因為此疾病對胎兒的傷害其實比藥物來得高,可能促使胎兒被這些抗體所傷害,造成生理上的缺陷。
日常照護要點 罹患類風濕性關節炎的孕媽咪,日常照護上應注意以下兩點: 1. 飲食方面需要攝取均衡,但要避免富含高普林的食物,例如:菇類、豆類等,否則容易使關節炎惡化。
2. 對於許多類風濕性關節炎的患者而言,運動似乎是一件不可能的任務,但只要適當的範圍內運動,不僅可以幫忙改善關節活動度、維持肌肉力量,也能改善疼痛感、減少心理負擔。要注意的是強度不可過度,以不痛為原則。
3、葛瑞夫茲氏病 屬於甲狀腺機能亢進中的葛瑞夫茲氏病是單一部位的自體免疫疾病,免疫系統產生的促甲狀腺激素(TSH)抗體刺激甲狀腺而大量分泌甲狀腺素,造成甲狀腺功能異常或腫大。患者若有甲狀腺機能亢進,會因為新陳代謝加快,產生心悸、體重下降、手抖、易怒、怕熱多汗、焦躁失眠等症狀,看起來像是坐立難安;若甲狀腺機能低下,則為相反。基本上,透過血液檢查便能驗出是否罹患此疾病。
有甲狀腺機能亢進的女性,懷孕前後的症狀大都相同,只是甲狀腺機能亢進對母體會造成許多的併發症,例如:流產、早產,甚至有合併子癇前症的可能性。若未做好控制或剛發病,抗體濃度還很高,仍會穿過胎盤,進而攻擊胎兒的甲狀腺,造成寶寶出生後會有暫時性的甲狀腺機能低下,但其可逆性的特質,寶寶可能會隨著時間恢復,因此,需配合新生兒科醫師的診斷與治療。
使用藥物原則 甲狀腺功能異常若控制得宜,透過藥物治療通常2年可能會痊癒。若發現懷孕,不能自行停藥,應配合醫師定期追蹤,隨時調整藥物劑量,才能確保孕婦及胎兒的健康。一般而言,會給予最安全的藥物,例如:口服Propylthiouracil(PTU)與Carbimazole為主,但Carbimazole可能會造成畸胎,故懷孕期間並不適用。基本上,此疾病需由新陳代謝科與婦產科醫師配合,才能針對不同狀況的孕媽咪調整藥物劑量。
日常照護要點 罹患甲狀腺機能亢進或低下的孕媽咪,日常照護上尤其注意飲食。由於碘是甲狀腺素的原料,為了避免病情惡化,應避免含碘食物,例如:海苔、海帶等。此外,建議使用無碘鹽烹調料理。
莊雅琳 學歷:國立陽明大學醫學系 經歷:臺北市立聯合醫院忠孝院區婦產科主治醫師、臺北榮民總醫院婦產部特約主治醫師、臺北榮民總醫院婦產部高危險妊娠進修醫師、玉里榮民醫院婦產科主治醫師開業醫師、臺北榮民總醫院婦產部總醫師 現職:振興醫院婦產科主治醫師 引用自:嬰兒與母親雜誌 http://www.mababy.com/knowledge/article.aspx?aid=14D3577D5B7558E6 |
孕期如何度過自體免疫系統3大疾病?